close
今天看完色戒電影~一堆疑惑在心頭~以前選修電影欣賞的老毛病~就是不斷問WHYWHYWHY並追查後面原因~
比如~
1.像公主ㄧ樣被寵愛的女主角  第一次為何要跟"有經驗(而且是跟妓女)"的人
應該是要讓公主選擇嘛!
2.看了小說後發現~性愛部分真的很重要到ㄧ定要演的這麼露骨嗎?
小說也沒很著重於此阿!若是要增加電影的內容可以著重心靈層面嘛~~
所以如果我是劉嘉玲  我不會讓我愛人去拍這種片子的!!!>~<
....其他不記得了~真希望有個影片專家再我旁邊解說內容~(除了性愛部份啦~)
ps.不過恍然大悟的是....迴紋針式跟六九體位原來是不同的喔@@!
拍謝拍謝~年紀小不懂事~(這樣說來連性愛部分也要講解吼~@@""哈~)
 
以下是我有點認同的內容~

從情慾愛恨的內心掙扎來說

色戒的英文是Lust Caution…

以英文來說

情慾的警戒,意味較濃!

但是以中文來說,卻有其雙關意義!

色代表色慾與色相

戒代表戒指與警戒

色是感性...

戒是理性...

色易守,情難防

看過太多女人的易先生

遇到沒有經驗的王佳芝

為了成就個人理想的鄺裕民

可以犧牲自己的愛~王佳芝為誘餌,

色誘易先生來達成暗殺目的

王佳芝的掙扎,孤獨,無奈

與並無鄺裕民般的切身之痛~

非殺易先生不可的理由與堅持

才會導致後來愛上易先生而放易先生走,

造成最後全部被殺的悲劇!

 

王佳芝有句話很經典,

他不只要鑽進我的身體裡,

他還要鑽進我的心裡!

對易先生

王佳芝內心的掙扎

"愛或恨?真或假?"

不斷的在心中拉扯

對身為處女的王佳芝而言

為了要有性經驗,才不會被易先生識破

學生領袖的鄺裕民讓當時只有粱潤生有嫖妓的性經驗,

與王佳芝發生關係,

而不是他自己

(除了鄺裕民沒有性經驗,加上他是領袖,

不想公私不分,影響判斷思緒!)

所以等到後來鄺裕民想要親王佳芝的時候,

王佳芝說

三年前你可以的你卻沒有

這種悲真的很悲

 

對易先生而言

一個防衛心非常重的人來說

他的內心是充滿恐懼的

從第一場與王佳芝的床戲

用力撕掉旗袍

把王佳芝撞牆

拿皮帶抽她...

極盡的SM虐待

除了在測試王佳芝是否有帶槍之外

也是極大壓力下情緒的宣洩! 

到第二場床戲時

雖然漸漸卸下心防...

卻還是無法完全信任...

最後兩人停留在迴紋針式的體位...

象徵著扭曲的拉扯啊!<-----還是不懂不甘啜泣

直到第三場床戲

易先生與王佳芝邊做愛邊看著掛在牆上的槍

後來王佳芝把枕頭蓋住易先生的眼睛,

她明知他怕黑也不讓他看槍

她明明有機會拿槍殺他

她選擇也不看槍

盡情的享受彼此的情慾!

最後,在高潮之後

她的哭泣

他的眼神

他的手撫慰著她的頭,她的心

這是他唯一可以放鬆,唯一可以信任的時候!

這更是她感到不再孤獨,真正被愛的時候啊<----對對對,那時我就在納悶為何女主角要哭說~挑眉質疑

 張愛玲擅長描繪女子的心理底醞

那樣的幽微悽創

用一個時代的爭權奪利來陪襯

是夠殘忍了

但更殘忍的是,王佳芝必須見到那樣的殺戮

殘忍的是王佳芝必得用自己純潔的身體來交換

可是當我真正看到張愛玲的筆

那麼輕輕悄悄的劃過大時代的頁梢

不只是這一劃,

連王佳芝的筆都是淡極的

我便知道了

張愛玲的色戒

和李安的色戒

看似同一個故事

同一個層次

其實是不同的

那使我想起

張筆不是向來都是如此嗎?

除了再生緣裡頭還有點愛情的影子,

其實張愛玲寫的愛情

始終不是戲劇小說裡面那種伯拉圖式燃燒青春燃燒生命的戀愛

而是屬於真正的塵世裡

那小人物裏的小情小愛

有點虛榮的,有點兒含混的,有點兒理不清的,

所以張愛玲寫著:

那,難道她有愛上了老易?

她不信,但她也沒辦法斬釘截鐵的說不是,因為沒戀愛過,

不知道怎麼樣就算是愛上了。

從十五六歲起她就只顧忙著抵抗各方面來的攻勢,

這樣的女孩不太容易墜入愛河,

抵抗太強了,有一陣子她以為她可能會喜歡鄺裕民,

結果後來恨他,

恨他跟那些別人一樣。

跟老易在起那一兩次總是麼提心吊膽,

要處處留神,

哪還去問自己覺得怎樣?



那是什麼支撐著這樣一個王佳芝去做這麼一件轟轟烈烈的事情呢?

不是愛情了

那是什麼呢?

是氛圍吧

是時勢吧

就那樣演完愛國劇

大家鬧著瘋了的情緒

把自己推向時代的前頭

可說是時代

不就也是一些人物小小的鉤心鬥角喜怒哀樂的聚合

卻被喧嚷成多麼偉大的時代

而自己也莫名其妙在這偉大驚心動魄的緊張賠掉了性命

但到了李安的鏡頭下

含混的感覺變成聖潔的愛

義無反顧的愛

即便是一點點的憐憫——快走

在張寫是:

他的側影迎著檯燈,目光下視,

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

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

這個人是真愛我的,

她突然想,

心下轟然一聲,

若有所失。

……

『快走,』她低聲說。

在李安的鏡頭下

卻多少是對鄺裕民真愛的悵然若失

對易先生憐惜的真誠回報

映襯起大時代的殺戮格外引人寒顫

可在張卻只是

一念之間

一景之觸。

但一念之間一景之觸卻寫透了人性

如果說李安的色戒深沈感人

那麼

張愛玲的色戒

卻是把芸芸眾生的本來樣貌

如假包換地洩了底了。

最高興的是

一百多元

我不僅買到了張愛玲的色戒

還買到了她的原稿

本以為看原稿沒像印刷那麼順

因為是手寫又有刪改

可是沒想到看起來確有另外的感動

好像張愛玲對著你寫故事一般

還可以去猜測張愛玲劃掉的那部分是什麼

真的讓我領受了一種從來為有的閱讀經驗

好棒

像在燈下喝了一杯餘香繚繞的咖啡。

本文來自

http://blog.sina.com.tw/athome/
色戒」到底要表達什麼?

一群大學學生,在日寇侵華時期,因演話劇激勵人心,甚而付諸行動,要利用暑假去刺殺漢奸,為國家做點事。於是安排女主角接近漢奸,藉機要為國除害,沒想到女主角卻在關鍵時刻,放走漢奸,害自已及同伴全都犧牲,有人認為是女主角愛上漢奸,有人認為是漢奸的熱情攻勢,一時感動女主角,也有人從情慾角度來看待這事。筆者從七個面向來探討這個令人困惑又耐人尋味的故事。
色戒至少表達了七個面向:
一、表達一個世代的悲哀與年青人的愛國情懷。
二、表達青澀年華狂風暴雨期(Puberty)的現象。
三、表達情慾的糾葛。
四、表達血氣之勇的荒謬。
五、表達人生的無奈。
六、表達「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症狀。
七、表達「生死相許的情懷」 。

一、色戒表達了一個世代的悲哀與年青人的愛國情懷

 從滾滾潦河、未央歌、藍與黑,我們看到一個動亂不幸的世代,在這樣時空背景下,年青的莘莘學子,挺身而出,為國家、為民族盡心盡力,是很值得同情贊許的,只是形勢往往比人強,何況純情的學生,怎能擔任懲惡鋤奸的重任呢?我們看到他們幼稚的計劃,不成熟的安排,又好笑又同情。當他們發抖地拿著菜刀和掃把準備俎殺漢奸之時,不禁要問,這能殺人嗎?及至形跡被遠房親戚識破,七、八人要殺其滅口,卻搞得天翻地覆,毫無章法,我們不禁要搖頭嘆息!
  戲裡演得很好,女主角對眼前的一幕又驚嚇又失望,傷心地跨過屍體,奔向黑暗中消逝,因她深知鋤奸無望而自已平白失貞了。
年青學子處在動盪的時間,最易激發愛國的情緒,這在心理學上可以稱為「情緒感染」,一方面也是因學生在心理上,對外界客觀條件認知的缺乏,以致許多「控制鍵」未能形成阻礙,於是熱血澎湃、鬥志高昂。
  就「社會控制」理論來看,會起來革命反抗的,最多是低知識、低社會地位的一群以及天平的另一端高學歷而高社會地位的一群。他們的特徵是把理念昇華到犧牲小我的地步,如林覺民與妻訣別書所說的「余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色戒中的青年就是天平的另一端,他們表達了年青人的愛國情操,他們演話劇,激勵觀眾,卻也從掌聲中激勵自已要做出一些「大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媛 的頭像
    小媛

    小媛的部落格

    小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